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建新 王延輝 王冰珂/文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浩/視頻制作 大河奔流,惠此中原;文明綿延,在茲尤盛。 盛夏時節(jié),黃河鄭州段,岸綠景秀、雄闊壯美。大河之南,坐落著一處中華文明起源和黃河文化的重要標識性遺址——大河村遺址。
大河之畔,先民遺跡。在考古學界,大河村遺址有一個浪漫的名字——“星空下的村落”。當滔滔大河與“星空下的村落”相依相伴,會鐫刻下哪些深遠而又璀璨的文明印記? 沿中州大道北行,過魏河后,右拐進入大河村遺址,一下子清幽、靜謐起來,都市的喧囂頓時消融。置身遺址公園、漫游博物館,仿佛闖入了數(shù)千年前大河村先民仰望星空、農(nóng)耕漁獵、燒造陶器、定居生業(yè)的生活場景,一幅輝煌燦爛的仰韶文化歷史文明卷軸徐徐展開。 “仰韶文化的時代標尺” 博物洽聞,融古通今。想了解大河村遺址,首先要到河南省首家史前遺址博物館——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看一看。 凝望那厚達12.5米的仰韶文化堆積層,讓人不禁驚嘆。這層層相疊的厚土猶如一部無字史書,記錄著文明的種子如何撒播、萌芽、成長。 大河村遺址的發(fā)現(xiàn),純屬偶然。 1964年秋,大河村附近楊槐村,一位村民在挖紅薯窖時,鐵鍬突然碰到了一件金屬器物,發(fā)現(xiàn)是一面帶有紋飾的銅鏡,隨后上報文物部門。 也就是這一鏟,讓沉睡于地下的大河村遺址重見天日。從1972年首次發(fā)掘至今,大河村遺址已發(fā)掘30次,文明脈絡越發(fā)清晰。 “這是一處面積約53萬平方米,距今約6800年至3500年、歷時3300余年的史前大型聚落遺址,包含仰韶文化、龍山文化直至夏、商文化遺存,見證了其間中華文明起源、形成、發(fā)展的全過程。”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如數(shù)家珍,“該遺址文化層堆積厚、文化內涵豐富、延續(xù)時間長,擁有華夏民族進入文明階段關鍵時期——仰韶文化的完整發(fā)展脈絡,是黃河文化最精彩的組成部分,被譽為‘仰韶文化的時代標尺’。” 考古,叩開中華文明探源之門。大河村遺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20世紀我國最重要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之一,2017年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。目前,該遺址發(fā)掘面積只占總面積的七十分之一,更多文明奧秘等待破解。 大河村先民愛“追星” 探索星空,古已有之。早在6000多年前,生活在大河村的先民們就已經(jīng)開始“追星”了。 “大河村星空深邃,日月星辰在先民手中幻化成星象圖案,描繪在一件件絢麗的彩陶上,表明當時觀象授時概念已經(jīng)萌芽。”跟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張勝芳的生動講述,一段久遠歷史記憶粲然開啟。 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最亮麗的底色。大河村遺址最為典型、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當數(shù)彩陶,數(shù)量眾多、形態(tài)各異、色彩絢麗、圖案豐富,標志著史前彩陶文化達到一個新高峰。舉世聞名的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瑰寶——彩陶雙連壺和白衣彩陶盆即出土于此。 特殊礦物顏料使彩陶千年不褪色、破碎的陶器還可用“鋦補”工藝修補。白衣彩陶盆是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仰韶時期最大的彩陶盆,它的上腹部近口沿處有兩對鉆孔,是先民掌握“鋦補”技術的有力實證。 定睛凝視一件白衣彩陶缽,可清楚地看到其周身紋路:外圈有12個太陽,內圈太陽的外圍是24處連綴成圈的三角形,對稱分布,狀如太陽光芒。 一件件彩陶之上,月亮紋、彗星紋、星座紋、七圓點紋、日暈紋等繽紛呈現(xiàn),大河村先民用彩陶紋飾記錄了滿天星斗。 “這些圖案表現(xiàn)出先民對宇宙、星空的認知和感悟,是中國目前發(fā)現(xiàn)最早、最為豐富的天文學實物資料,比殷商甲骨文的記載還早2000年左右,大河村遺址因此被稱為‘星空下的村落’。”張勝芳說。 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;日月輪回,斗轉星移……一件件精美的陶器、一個個與天文有關的美麗圖像生動見證先民的智慧與創(chuàng)造力。 古人也為“基建”狂 仰望星空,腳踏實地。在大河村遺址,不僅能找尋到先民探索蒼穹的符號,還可以看到數(shù)千年前大河村落房基。 仰韶文化早期,大河村先民已告別野棲穴居的蠻荒時代,遷至平原,住進地面建筑,過著定居生活。 “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(fā)現(xiàn)的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。”胡繼忠打趣道,“幾千年前的先民已經(jīng)住上50平方米、帶套間的三室一廳‘豪宅’了。”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內迄今仍保留著一方探坑。在灰坑、墓穴、窖穴之間,5000多年前的地基赫然可見,仰韶文化房基F1—F4依然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墻體,房屋內有燒火臺、擋火墻甚至還有門檻。 “以木為骨,以草為筋,拌泥砌筑建成后,用火內外煅燒整個房屋,像燒制陶器一樣,用‘木骨整塑陶房’建筑工藝造出來的房屋很結實。”胡繼忠說,這種房屋墻體中空,形成夾層,房屋冬暖夏涼、防潮防濕。 更令人驚奇的是,這座“豪宅”的地坪為多層鋪設,經(jīng)過火烤,與現(xiàn)代的混凝土如出一轍。 “木骨整塑”的房屋結構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(tǒng)民居的基本形制,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 讓仰韶文化煥發(fā)新彩 “參觀者離新石器時代近到只差一副眼鏡。”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笑言。近年來,依靠技術賦能,在VR眼鏡、多媒體導覽機、全息投影展示等“加持”下,推出探秘之旅、考古體驗、鉆木取火、植物錘染、陶器工坊、屋從哪里來等研學課程,開發(fā)系列新穎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,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成為現(xiàn)代人的“社會課堂”,游客在可觀、可感、可及、可觸間感悟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。 “北看紅山,中看仰韶,南看良渚。”占地2400畝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基本建成,按照“一核”(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核心區(qū))、“兩節(jié)點”(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、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)、“三片區(qū)”(原始生態(tài)修復區(qū)、原始農(nóng)耕種植區(qū)、互動體驗休閑區(qū))進行布局,園內溪水潺潺、水草豐茂,是一處集參觀學習、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大型文化空間和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示平臺。 與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遙相呼應,遺址公園西南方,下沉式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建筑猶如“折疊時空”,整體外觀與遺址地面渾然一體。“目前內部正在緊張裝修、布展,通過基本陳列、數(shù)字化陳展、沉浸式演繹等手段,讓人們‘一站式’感受系統(tǒng)全面的仰韶文化。”參與博物館展陳的“95后”董佳琦說,“不久后,這里將成為鄭州的文化新地標、網(wǎng)紅打卡地。” 賡續(xù)文脈,“豫”見文明。從歷史深處走來,大河村遺址正在“活起來”,煥發(fā)新的時代光彩。 ( 編輯:tln ) |
主根主脈看河南·行走大遺址丨“星空下的村落”有多美——探訪大河村遺址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4-07-16 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