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頻:https://bbs.dahe.cn/m/newdetail/c3_1838737/1 “爸爸媽媽為什么喜歡說‘中’,和咱們‘中國人’的‘中’是一個意思嗎?” “3000多年前的一天,商王帶領他的軍隊前往召塞巡視,隨風飄揚的旗幟指明了行軍方向,車轔轔、馬蕭蕭,戰(zhàn)士們排兵布陣,浩浩蕩蕩地前行。”10月27日,網(wǎng)絡達人“小紅姥姥”在殷墟講解“中”字。 “‘中’字甲骨文的寫法像不像有飄帶的旗子?其實,‘中’字在最初指的是古代部落聚義、軍隊安營扎寨的地方,后來引申為中間、中心的意思。”綠野草臺、鼎立大地、青銅裝裹,仲秋時節(jié)的洹水之濱熱鬧依舊,前來打卡殷墟博物館新館的游客絡繹不絕。 何以為“中”?透過“小紅姥姥”的講述,我們聽到,幾千年歷史煙云,中華文明的燦爛和輝煌激發(fā)我們不斷叩問“從哪里來、到哪里去”的深刻命題。 時光回溯到兩年前,2022年10月28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陽考察殷墟遺址,他說:“殷墟我向往已久,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,古為今用,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(xiàn)代文明提供借鑒。” 何以中國?尋跡河南,行走皆為課堂。 如此,一場名為“何以中國 行走河南”的相會自今年8月15日正式啟動,帶領我們共同走過兼收并蓄的文脈千年,觸摸燦若群星的文化遺產(chǎn),站在中華文明的歷史坐標把握現(xiàn)實與未來—— 9000年前,南方的稻作農(nóng)業(yè)和北方的粟作農(nóng)業(yè)在賈湖交匯,讓中原地區(qū)成了最初的農(nóng)業(yè)文明創(chuàng)新中心。逢豐收時節(jié),賈湖先民用丹頂鶴尺骨制作成骨笛,在茫原曠野間,吹響了文明最初的樂章。 6000年前,一場史前藝術新浪潮影響大半個中國,“內(nèi)外兼修”的陶罐使得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原地區(qū),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。熱情奔放的“華夏之花”,就這樣照亮中華文明的誕生之路。此后的時間里,泥加入釉,經(jīng)火淬煉,由陶變瓷,“China”就這樣借絲綢之路乘風破浪,流通寰宇。 3800年前,二里頭都城中心的車轍印見證著縝密規(guī)劃的城建智慧,彰顯著布局嚴整的藝術,記錄著大型都邑遺址的輝煌,城址林立的壯觀局面隨之矗立。 1400年前,一條以洛陽為中心、北到涿郡、南到余杭的大運河溝通南來北往,融合文化交流。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的完美交接,讓中原地區(qū)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。 從一條河到“空陸網(wǎng)海”四條絲綢之路疊加協(xié)同,如今的“中原腹地”更變身為“內(nèi)陸開放高地”。 …… …… 鑒往知來,行之愈堅。 回望歷史星河,“何以中國”的命題,核心在“中”。 因為,中是中原,是中國,是中華,是中正平和之道的集中體現(xiàn),更是文明生生不息、綿延不絕的精神支撐。 ( 編輯:tln ) |
特別策劃丨萬變不離其“中”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4-10-28 打印